龜背竹
別名 蓬萊蕉、鐵絲蘭、穿孔喜林芋
學名 monstera deliciosa Liebm.
科屬 天南星科,龜背竹屬
形態特征 龜背竹為攀援灌木。莖綠色,粗壯,有蒼白色的半月形葉跡,周延為環狀,余光滑,長3-6米,粗6厘米,節間長6-7厘米,具氣生根。葉柄綠色,長常達1米,腹面扁平,寬4-5厘米,背面鈍圓,粗糙,邊緣銳尖,基部甚寬,對折抱莖,排列為覆瓦狀,形如鳶尾,兩側葉鞘寬,向上漸狹,脫落后葉柄邊緣成縐波狀;葉片大,輪廓心狀卵形,寬40-60厘米,厚革質,表面發亮,淡綠色,背面綠白色,邊緣羽狀分裂,側脈間有1-2個較大的空洞,靠近中肋者多為橫圓形,寬1.5-4厘米,向外的為橫橢圓形,寬5-6厘米;中肋及側脈表面綠色,背面綠白色,兩面均隆起;i次側脈8-10對,基部的相互靠近,向上漸遠離,ii、iii、iV級葉脈網狀,不明顯。花序柄長15-30厘米,粗1-3厘米,綠色,粗糙。佛焰苞厚革質,寬卵形,舟狀,近直立,先端具喙,長20-25厘米,人為展平寬15-17.5厘米,蒼白帶黃色。肉穗花序近圓柱形,長17.5-20厘米,粗4-5厘米,淡黃色。雄蕊花絲線形,花粉黃白色。雌蕊陀螺狀,長7-8毫米,柱頭小,線形,縱向,黃色,稍凸起。佛焰苞厚革質,寬卵形,舟狀,肉穗花序。漿果淡黃色。果序成熟后可食。龜背竹花期為8-9月,果實于翌年成熟。果序為棒狀,大小與香蕉相近,口感如同菠蘿與香蕉的合體,因此還有蓬萊蕉的別名。
生態習性 龜背竹喜溫暖濕潤,較遮陰的生態環境,忌強光暴曬與干燥,不耐寒。龜背竹在中國多溫室栽培,用于布置大廳、居室。生長適溫為20-30℃,15℃停止生長,越冬溫度為5℃。春、夏、秋三季生長過程中保持盆中有充足水分,冬季微潮,減少澆水。耐空氣干燥,冬季室內加溫后最好經常清洗成熟葉片。在南方,可孤植于池畔、溪旁,及石縫中,頗具野趣。龜背竹汁液有刺激性和腐蝕性,皮膚接觸引起疼痛和灼傷。未成熟的果實刺激性強,其果肉內含草酸鈣針晶體等物質,食用會損傷消化系統。
產地及分布 龜背竹原產于墨西哥,各熱帶地區多引種栽培供觀賞。中國福建、廣東、廣西和云南等地栽培于露地,北方地區多栽于溫室。
用途 龜背竹葉形奇特,孔裂紋狀,極像龜背。莖節粗壯又似羅漢竹,深褐色氣生根,縱橫交差,形如電線。其葉常年碧綠,莖粗壯,節上有較大的新月形葉痕,生有索狀肉質氣生根,極為耐陰,是室內大型盆栽觀葉植物。龜背竹體內含有許多有機酸,能吸收甲醛等有毒有害氣體,弱光下還可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在居住環境中養植、放置綠色植物,觀其葉、賞其形、嗅其香,自古以來就是一種雅趣。古人蒔花弄草是寄情于自然,而現代人綠化居室主要是為了營造綠色健康的環境,享受愉悅的園藝生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內綠化裝飾已成為改善居住環境的一種時尚追求,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由于室內光照、濕度、溫度等環境因素的限制,目前常用于居室綠化的有綠蘿、常春藤、吊蘭、白掌、虎尾蘭、萬年青、龜背竹、鶴望蘭、竹芋、椒草等觀葉類植物。室內觀葉植物主要選用耐陰性好、管理方便、觀賞周期長的種類,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有上百種,姿態多樣、風韻各異,琴葉榕、鶴望蘭、龜背竹等大中型植物給人以沉穩安定的視覺感受。花諺說,“龜背竹本領強,二氧化碳一掃光”,龜背竹為喜陰植物,葉片碩大,葉綠素含量較高,在弱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相對較強。因其可以凈化空氣,益于人的身體健康,故花語和寓意均有“健康長壽”之意。
繁殖與栽培 龜背竹通常用扦插繁殖。
(圖片來自網絡,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