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物質的遷移和轉化
一、概述
某種物質進入生態系統后,使環境正常組成和性質發生變化,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地有害于人或生物時,就稱為有毒物質 (toxic substance)或者稱為污染物(pollutant)。有的是自然釋放的,有的是人類活動產生的。有毒物質包括有機的和無機的兩類。無機有毒物質主要指重金屬、氟化物和氰化物等;有機有毒物主要有酚類、有機氯農藥等。
污染物分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是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環境的,其物理、化學性狀未發生變化的污染物,又稱原發性污染物。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是由一次污染物轉化而成的。排入環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發生變化,或與環境中其他物質發生反應形成新的物理、化學性狀的污染物,又稱繼發性污染物。
有毒物質種類繁多,它們進入生態系統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
據估計,人類已將7萬多種化學產品投放市場,其中許多是有毒物質。這些物質進入環境中經歷著遷移和轉化的過程。遷移(transport)是重要的物理過程,包括分散、混合、稀釋和沉降等;轉化(transformation)主要是通過氧化、還原、分解和組合等作用,會發生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化學的變化。有的物質毒性可能降低,而另一些則可能變為劇毒物質。不過大部分物質能為環境吸收或分解,使之變為無害物質,即被環境所精華(purification)。
二、汞的遷移和轉化
汞、鎘、砷、鉻、銅等重金屬污染已成為人類面臨的嚴重環境問題之一。日本的水俁病和瑞典野鴨突然滅跡就是汞污染造成的國際驚人事件。因而汞被認為是有毒物質污染環境的“元兇”。
汞循環(mercury cycle)是重金屬在生態系統中循環的典型代表。地殼中汞經過兩條途徑進入生態系統。一是通過火山爆發、巖石風化、巖熔等自然運動;一是經人類活動,如開采、冶煉、農藥噴灑等。
汞在土壤中的行為表現在土壤對汞的固定和釋放作用上。由于土壤對汞有固定作用,起到固定和貯存的作用。所以,土壤是汞的一個巨大的天然儲存庫。
在一定的條件下,土壤中固定態的汞又可釋放出來,轉變為易于被作物吸收的可給態汞。土壤中汞的固定和釋放以及植物吸收汞的過程可概括如下:
固定態汞?可給態汞→植物吸收的汞
汞在水域中存在的形態與水中氧化還原特性密切相關。汞在水體中可能存在的化學價態有零價的元素汞(Hg0)、一價的汞(Hg+)和二價的汞(Hg2+),主要是元素汞和二價汞。在一般情況下,水體中的汞主要是金屬汞和氯化汞。
水體中的無機汞可隨著水的流動而運動,或沉降于水底并吸附在底泥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無機汞能轉化為有機汞,主要轉化為一甲基汞和二甲基汞。這就是汞的生物甲基化作用(biological demethylation of mercury)。汞的甲基化作用可在厭氧條件下發生,也可在有氧條件下發生。在厭氧條件下,主要轉化為二甲基汞。二甲基汞具有揮發性,易于逸散到大氣中,進入大氣分解成甲烷(CH4)、乙烷(C2H6)和汞,其中元素汞又沉降到土壤或水域中。在弱酸性的水環境中,二甲基汞還可轉化為一甲基汞。在有氧條件下,主要轉化為一甲基汞。一甲基汞是水溶性物質,易于被生物吸收而進入食物鏈。
當汞被排入水中后,部分被浮游植物硅藻等吸收,而硅藻又被輪蟲等浮游動物所取食,浮游動物又被魚捕食。這樣,汞一次又一次地被富集。在頂位魚體內的汞含量可高達50~60mg/kg,比原來水體中的濃度高萬倍以上,比低位魚體內汞含量亦高900多倍,這就是生物放大現象(biomagnification)。
土壤中汞經淋溶作用可以進入水體,水體中的汞也可通過灌溉進入土壤。土壤中汞化合物可被植物吸收后進入食物鏈。金屬汞進入動物體內可以被甲基化。汞進入生物體內經由排泄系統或生物分解,返回到非生物系統中。非生物系統中,有一部分汞進入循環,有一部分進入沉積層。
汞在整個生態系統中的主要循環系統有:大氣→土壤→植物→人畜;廢水→水生植物→水生動物→人畜;水→土壤→植物→人畜。人畜機體中的汞在殘體腐爛、分解后,又重新回到非生物系統。這些主要的循環途徑彼此不是分隔的,而是彼此相聯,相互影響的。
重金屬的基本化學特性決定了重金屬在環境中的存在形式。重金屬的基本化學特性主要是形成有機配位體和絡合物,形成有機金屬化合物和參與氧氣還原反應。汞作為一種重金屬元素在環境中存在的形態和轉化,是生物地化循環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圖片來自網絡,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
——摘自科學出版社·蔡曉明編著·《生態系統生態學》·第二篇 生態系統功能·第九章 第四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