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磷、硫循環
一、氮循環
自然界的氮總是在不斷地循環著,稱為氮循環(nitrogen cycle)。進入生態系統的氮被固定成氨或氨鹽,經過硝化作用成為亞硝酸鹽或硝酸鹽,被綠色植物吸收,并轉化為氨基酸,合成蛋白質,然后植食動物利用植物蛋白質合成動物蛋白質。在動物的生活中,一部分蛋白質分解為廢物(尿酸、尿素),部分經細菌的成氨作用分解出氨。
動植物殘體受細菌的腐敗分解作用成為氮、CO2和水。氨排到土壤中又經細菌的硝化作用,形成硝酸鹽,再被植物吸收、利用、合成蛋白質,如此循環不已。一部分硝酸鹽被反硝化細菌還原,經過反硝化作用生成游離的氨,返回到大氣中。這樣,氮又從生命系統中回到無機環境中去。硝酸鹽還可能貯存于腐殖質中被淋溶,然后經過河流、湖泊,最后到達海洋,為水域生態系統所作用。
在水體中進行固氮作用的生物主要是藍綠藻,它能將氮轉化為氨基酸。除了生物循環以外,還有一部分沉入深海,積累于儲存庫中。
火成巖的風化和火山活動使小量的氨重新返回到生物循環之中。從氮的全球循環(引自Southwick 1985)可以看出氮循環是一個相當完全的、自調系統,是相當完善的動態平衡循環。有一些氮從陸地人口稠密地區、淡水和淺海流失到深海沉積物中,這樣就暫時(也許幾百年)離開了循環。這個損失由火山噴放到空氣中的氣體來補償。因此,E. P. Odum(1983)指出,火山的活動并非是完全可悲的,畢竟還有用處。他強調:如果我們能夠替世界上的各個火山蓋頂,即使技術上是可能的,但因此會使更多的人餓死,這比從火山爆發中得救的人要多得多。
人們把大量的氮排入河流、湖泊和海洋,引起水域生態系統發生一系列變化,使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物種組成上逐漸由綠藻、硅藻為優勢轉為藍藻占絕對優勢。極度增殖,使湖水變紅發藍,水質渾濁缺氧,同時,水花藍藻分泌毒素到水中,從而使魚類、貝類難以生存。這種現象在江河湖泊中稱為水華,在海洋中則稱為赤潮。這都是水域富營養化(eutrophication)所造成的環境問題。例如懶戶內海在1972年8月17~21日發生過一次持續五天的赤潮,使魚類死亡達1428萬尾,損失約71億日元。控制水體富營養化進程的措施,主要是盡量減少含氮、磷的各種廢水直接排入水體,特別要控制含磷廢水的排放。
二、磷循環
磷一般由兩種存在形態:巖石態和溶鹽態。磷循環(phosphorus cycle)都是起始于巖石的風化,終于水中的沉積。
植物可以直接從土壤或水中吸收磷酸鹽離子,合成自身原生質,然后通過植食動物、肉食動物在生態系統中循環,并借助于排泄物和動植物殘體再分解成無機離子形式,又重新回到環境中,再被植物吸收。
陸地生態系統中,磷的有機化合物被細菌分解為磷酸鹽,回到土壤中重新被植物利用;有些在循環中被分解者所利用,成了微生物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隨水流進入了湖泊和海洋。
在水域中(包括海洋和淡水),浮游植物吸收無機磷的速率很快,而浮游植物又被浮游動物和食腐屑者所取食。在水域生態系統中,死亡的動植物體沉入水底,其體內的磷的大部分以鈣鹽的形式長期沉積下來,離開了循環。所以,磷循環是不完全的循環。
進入深海的磷又如何重新回到陸地,投入循環呢?主要通過三個途徑。
①被海水的上涌流攜帶到上層水體中,又被沖到陸地上來。②海平面的變遷。過去曾被海水淹沒的地區,由于地質的變化成為陸地。這樣,通過磷酸鹽風化重又進入循環。③海鳥和捕撈魚蝦可以使一部分磷重返大陸。
三、硫循環
硫有若干形態:元素硫、-2價亞硫酸鹽、+2價氧化硫、+4價亞硫酸鹽、+6價硫酸鹽。其中在自然界中重要的三種是:元素硫、亞硫酸鹽和硫酸鹽。
硫循環(sulfur cycle)的特點是既屬沉積型,也屬氣體型。硫的主要儲存庫是巖石,以硫化亞鐵(FeS2)的形式存在。硫循環有一個長期沉積階段和一個較短的氣體階段。在沉積階段中硫被束縛在有機和無機的沉積物中,只有通過風化和分解作用才能被釋放出來,并以鹽溶液的形式被攜帶到陸地和水生生態系統。在氣體階段,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流動。
酸雨(acid rain)已成為全球性重大環境問題之一,它是指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質(硫酸、硝酸等)的自然降水。一般認為,PH值小于5.6的大氣降水。資料表明,20世紀30年代降水還不是酸性的,以后雨水的酸度,逐年增加,到20世紀50年代已經酸化,20世紀70年代降水的PH值在4.5以下的地區正逐漸擴張。而在美國安大略湖,德國、荷蘭等國和地區,酸雨PH值可降到3以下。酸雨形成的主要物質之一是SO2,可以是當地排放也可以從遠處遷來。我國的降水酸度由北向南逐漸加重,主要分布于秦嶺、淮河以南、酸雨區大致有三個:華東地區(包括上海、蘇州、常州和杭州等地)、中南地區(包括長沙、廣州、南寧和桂林等地)和西南地區(包括重慶和貴陽周圍地區)。1988年后隴南地區出現酸性降水,膠東半島亦出現PH平均值小于5.0的酸雨。與國外酸雨現象相比,我國酸雨特點主要是由燃煤造成的,充分反映了煤煙型大氣污染和低空排放的特點;主要以城市為中心的局部污染,具有顯著的地域性??刂坪拖嵊甑奈:?,根本的措施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我國的酸雨對策應預防為主,總量控制的政策,煤的利用實施綜合技術戰略,清潔煤能源并發展新能源。
(圖片來自網絡,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
——摘自科學出版社·蔡曉明編著·《生態系統生態學》·第二篇 生態系統功能·第九章 第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