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態系統的科學管理
一、森林生態系統迫切需要加強管理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支柱。可是森林生態系統卻不斷遭受到嚴重的破壞。森林一經破壞,就難以恢復。自1950年以來,全世界的森林已損失過半。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20世紀80年代初,全世界每年毀壞熱帶森林1130萬hm2,而到20世紀90年代,每年毀林增加一倍。森林減少速度已從10年前的0.6%上升到1.2%左右。在面對世界森林減少問題,應該加強全面認識和評價森林的價值和作用;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砍伐與種植的關系。
我國土地面積為世界土地面積的7%,而森林面積僅為世界森林總面積的4%,森林蓄積量還不到世界森林總蓄積量的3%。全國人均有林地面積0.12hm2,蓄積量9.1m3,分別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8%和13%,與世界林業發達的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在森林生產建設中缺乏科學性。一些重大生產建設還沒有建立在充分的科學依據基礎上。森林采伐技術落后,有的是蠶食式采伐,使一些地區資源枯竭,而在另一些地區又是過熟林自然枯損。在造林方面沒有一套科學的合理的造林整體規劃,不重視造林技術,成活率、成林率都很低。這就迫切需要加強管理改變我國森林生態系統現有局面。
二、端正指導思想
長久以來,把開發森林當做一般工業礦產對待,忽視森林是再生性資源的特點,只抓森林生產,不考慮森林的培育和再生。這既損害了近期利益,更有損于國家的長遠利益。必須改變這種局面,做到合理利用與培育森林相結合、做好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工作。
三、做好中、幼林撫育工作
在做好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工作中,要把中、幼林撫育工作作為重點工作,以提高森林的產量和質量。據統計,我國各個地區的森林中,幼齡期普通達到10%以上,中齡期達到6%左右。要廣泛做好這項工作,要加強林業技術的培訓工作。
四、做好分區、分類的管理工作
我國地域遼闊,森林生態系統類型多樣,維持著陸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管理中應根據自然環境復雜多變的特點和不同區域的環境問題對森林生態系統進行分類管理,以公益林為例,西北風沙區要根據干旱、風大特點,建設以防風固沙林為主;黃河流域是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針對干旱貧瘠的土壤條件要建設水土保持林為主;對長江中上游要建設水源涵養林為主。
做好樹種選擇工作。防風固沙林要選擇耐旱、根系深、抗風蝕能力強的樹種;水土保護林要選擇根系龐大、固土能力強的植物種類;水源涵養林要選擇枝葉茂盛、持水量大并能形成腐殖質有良好改良土壤能力的樹種等等。
五、積極做好防火和防治病蟲害工作
長期以來,森林火災和病蟲害是森林管理的主要問題。為此,需在林區健全防火機構和設施。森林病蟲害防治,從根本上說要改變單一林種為混合林種,加強管林措施,采用生物防治和綜合防治,深入研究鳥獸、微生物、昆蟲、植物間的關系,注意利用樹木本身對病菌和蟲害的抵抗力。在樅樹(Abies)和黃杉(Pseudotsuga)中已發現有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有意思的是,當飼養的椿象接觸到這些紙張時,能阻止幼蟲發育,椿象可生長成很大的若蟲,但不能成熟。目前,對一樹種與另一樹種的化學親合物質和化學抑制作用也要加強研究。
(圖片來自網絡,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
——摘自科學出版社·蔡曉明編著·《生態系統生態學》·第三篇 自然生態系統·第十四章 第四節